
主要內容
隨著光伏領域逐漸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(PSCs)過渡到工業(yè)應用,將富勒烯作為電子傳輸層的倒置PSCs由于其增強的穩(wěn)定性和成本效益已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選擇。然而,由于鈣鈦礦/富勒烯界面處的次優(yōu)電特性,這些屬性受到性能問題的影響。為了克服這些障礙,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劉生忠、王開、杜敏永及長春師范大學張有地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界面橋接策略(IBS),通過設計一系列具有多方面優(yōu)勢的A-D-A型苝單酰亞胺(PMI)衍生物來減少界面能量損失并提高界面穩(wěn)定性。除鈍化缺陷外,IBS在促進鈣鈦礦和富勒烯之間的結合方面發(fā)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從而增強界面耦合,改善富勒烯薄膜的形成。PMI衍生物通過橋接保護屏障,增強了器件穩(wěn)定性。因此,IBS使實驗室規(guī)模的PSCs效率達到24.62%,在156×156 mm2襯底上制作的鈣鈦礦太陽能組件效率為18.73%。所獲得的效率代表了基于富勒烯器件的*高記錄,顯示了在鈣鈦礦/富勒烯界面設計界面分子方面的重大進展,并為提高PSCs的商業(yè)可行性提供了一條有前途的途徑。文獻信息
A-D-A Molecule–Bridge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nd Modules
Lianjie Duan, Dexu Zheng, Bita Farhadi, Sajian Wu, Hao Wang, Lei Peng, Lu Liu, Minyong Du*, Youdi Zhang*, Kai Wang*, Shengzhong Liu